您现在的位置: 安徽农资流通网 >> 新闻中心 >> 通知公告 >> 正文内容

通知公告

安徽省农业委员会关于印发《到2020年化肥使用量零增长行动方案》和《安徽省粮食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及节

安徽省农业委员会关于印发《到2020年化肥使用量零增长行动方案》和《安徽省粮食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及节药行动实施方案》的通知

 

各市、县(市、区)农委,有关农场:

   为贯彻落实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中央1号文件和全国农业工作会议精神,根据农业部印发的《到2020年化肥使用量零增长行动方案》和《到2020年农药使用量零增长行动方案》(农农发〔2015〕2号)精神,我省制定了《到2020年化肥使用量零增长行动方案》和《安徽省粮食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及节药行动实施方案》,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本地实际,细化实施方案,加大工作力度,强化责任落实,有力有序推进,确保取得实效。请各市于5月18日前,将本市有关方案分别报省土肥总站和省植保总站。

 

 

 

                                       安徽省农业委员会        

                                        2015年4月27日        

 

安徽省到2020年化肥使用量零增长行动方案

 

  根据农业部印发的《到2020年化肥使用量零增长行动方案》(农农发〔2015〕2号)要求,制定我省行动方案。

   一、现状和形势

   (一)化肥施用现状。我省是化肥生产和使用大省。省统计局2013年统计,全省化肥生产量309.8万吨(2014年省统计年鉴数据,折纯,下同),化肥施用量338.4万吨。据目前我省土壤肥力和产量水平分析,化肥使用对粮食增产的贡献率在40%以上。虽然化肥对提高农业种植产量的作用很大,但存在问题也较突出:

    一是化肥亩用量中等偏高,用量增加较快。全省耕地化肥平均用量53.9公斤/亩、农作物播种平均用量25.2公斤/亩,比全国亩均化肥用量高。据抽样调查计算,2005年-2012年,我省氮肥年平均施用量增加3.21万吨,磷肥年平均增长0.5万吨,钾肥用量年平均增加2.56万吨。我省近九年化肥年平均增长率2.14%,有3年增幅超过3%。

    二是有机肥资源利用率低,造成水体富营养化。根据各地土肥报表统计,2012年全省畜禽粪尿利用率为36.6%,人粪尿利用率为47.8%。大量农业有机质废弃物流入河流、湖泊,促使水体富营养化。

   (二)面临的形势。到2020年要实现化肥使用量零增长,我省所面临的形势十分严峻:首先,我省农产品稳定增加对化肥的需求仍较大,在缺乏硬性调控措施条件下,要从目前年化肥增长率1.47%,实现“逐步将年增长率控制在1%以内”的任务相当艰巨。其次,对有机肥资源利用研究和政策支持缺乏。我省近二十年未开展此方面的调查或分析,也缺乏对规模养殖畜禽粪便商品有机肥转化的政策扶持,现有的有机肥企业规模小、装备差、技术含量低。第三,我省机械施肥和水肥一体化推广工作起步晚。第四,我省经济作物施肥指标研究起步晚,试验少,推广蔬菜、果树、药材等经济作物测土配方施肥仍有许多基础工作要做。

    (三)实施可行性。当前我省化肥利用率与全国平均水平相当,经济作物和粮食作物推广科学施肥有较大的节肥空间。据2005至2009年测土配方施肥试验测算,全省粮食化肥利用率为:氮肥32.99%、磷肥22.71%、钾肥44.59%。与目前全国三大粮食作物氮肥、磷肥和钾肥利用率相比,氮肥和钾肥达到平均水平,磷肥利用率略低。加强氮肥增效或节肥产品技术推广,提高化肥利用率和减少化肥是可行的。另据专家分析,以农民习惯施肥与测土配方用量比较,在水稻、玉米和小麦生产中预计可以节约肥料近20万吨。此外,针对蔬菜、果树施肥量大和利用率低的现状,重点推广配方施肥技术就能显著减少化肥用量。

    从我省改进施肥方法和挖掘资源利用潜力分析,一是机械施肥和水肥一体化技术刚起步,在配套措施和政策的支持下改进施肥技术节肥潜力较大。2014年,全省小麦旋耕施肥播种镇压一体化作业面积及玉米种肥同播、追肥深施面积合计只占全省播种面积的15%。全省推广水肥一体化技术面积约193.18万亩。大田作物改进施肥方法,选择实用技术与配套机械可以有效提高化肥利用率。二是目前有机质废弃资源替代化肥潜力很大。2012年,我省有机肥资源总量为8043万吨,其中绿肥415.76万吨,畜禽粪尿5725.58万吨,人粪尿1902.21万吨。改进冬闲田种植,全省绿肥资源量还能增加约100万吨。此外,我省常年农作物秸秆资源可收集总量约4684万吨,当前综合利用率73.7%,其中,秸秆机械化还田利用仅占6.1%;能源化利用仅占8.6%;高温堆肥等仅占3.9%。充分利用有机质废弃资源,可以提高土壤有机质、补充耕地养分,实现减少化肥的投入。

   二、总体思路、基本原则和目标任务

   (一)总体思路

   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为目标,牢固树立“增产施肥、经济施肥、环保施肥”理念,依靠科技进步,依托新型经营主体和专业化农化服务组织,集中连片整体实施,加快转变施肥方式,深入推进科学施肥,大力开展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增加有机肥资源利用,减少不合理化肥投入,加强宣传培训和肥料使用管理,走高产高效、优质环保、可持续发展之路。

    (二)基本原则

   一是保障生产、节本增效。在减少化肥不合理投入的同时,通过转变肥料利用方式,提高肥料利用率,确保粮食稳定增产、农民持续增收、农业可持续发展。

    二是因地制宜、循序渐进。根据不同区域、不同作物生产实际和施肥需要,加强分类指导,制定分阶段、分区域、分作物控肥目标任务,稳步推动各项措施落实。

    三是统筹兼顾、综合施策。统筹考虑土肥水种等生产要素和耕作制度,按照农机农艺结合的要求,紧密结合全省绿色增产攻关重点示范县工作,综合运用行政、经济、技术、法律等手段,有效推进科学施肥。

    四是政府主导、多方参与。坚持政府主导、农民主体、企业主推、社会参与,创新实施方式,充分调动推广、科研、教学、企业和农民各方面积极性,构建合力推进的长效机制。

    (三)目标任务

    到2020年,初步建立全省科学施肥管理和技术体系,科学施肥水平明显提升。2015年到2019年,逐步将化肥使用量年增长率控制在1%以内;力争到2020年,主要农作物化肥使用量实现零增长。

    一是施肥结构进一步优化。到2020年,氮、磷、钾和中微量元素等养分结构趋于合理,有机肥资源得到合理利用。重点拓展经济作物科学施肥,全省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覆盖率达到90%以上;畜禽粪便养分还田率达到60%,提高25个百分点以上;农作物秸秆养分直接还田率达到60%以上,提高10个百分点。

    二是施肥方式进一步改进。到2020年,盲目施肥和过量施肥现象基本得到遏制,传统施肥方式得到改变。机械施肥占主要农作物种植面积的40%、提高25个百分点以上;水肥一体化技术推广面积500万亩、增加200万亩以上。

    三是肥料利用率稳步提高。从2015年起,主要农作物肥料利用率平均每年提升1个百分点以上,力争到2020年,主要农作物肥料利用率达到40%以上。

    四是作物化肥用量明显减少。到2020年,水稻、玉米和小麦三大作物节约化肥在18至20万吨,蔬菜、瓜果等作物节约化肥约5万吨,棉花、烟叶、茶叶、果树等经济作物节肥约5万吨。

    三、技术路径和重点作物

    (一)技术路径

一是精,即推进精准施肥。根据不同区域土壤条件、作物产量潜力和养分综合管理要求,合理制定各区域、作物单位面积施肥限量标准,减少盲目施肥行为。

二是调,即调整化肥使用结构。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优化氮、磷、钾配比,促进大量元素与中微量元素配合。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要,引导肥料产品优化升级,大力推广高效新型肥料。

三是改,即改进施肥方式。提高农民科学施肥意识和技能,研发推广适用施肥设备,改表施、撒施为机械深施、水肥一体化、叶面喷施等方式。

四是替,即有机肥替代化肥。通过合理利用有机养分资源,用有机肥替代部分化肥,实现有机无机相结合。提升耕地基础地力,用耕地内在养分替代外来化肥养分投入。

   (二)作物科学施肥和节肥重点

   小麦节肥。施肥原则:减氮、控磷、稳钾,补硫、锌等中微量元素肥料,提倡使用硝态氮和氮肥增效剂。主要措施:重点推广小麦水肥耦合、氮肥后移和“一喷三防”技术,结合深松整地和推广化肥机械深施技术,小型机具追肥,北方灌溉或雨后适时适量施肥;加大秸秆还田力度,增施有机肥;适宜区域实行大豆、玉米合理轮作,大豆、花生等作物推广根瘤菌。重点区域:节氮重点区域,阜阳、宿州和六安等市;节磷重点区域,阜阳、六安和蚌埠等市;节钾重点区域,蚌埠、合肥和淮北等市,其它地区也应加强节肥工作力度。

    水稻节肥。施肥原则:减氮、补磷、稳钾,配合施锌、硅等中微量元素,试验推广缓释肥。主要措施:周期性深耕深松和保护性耕作,恢复发展冬闲田绿肥,推广配方肥、增施有机肥。南方稻区注重利用钙镁磷肥、石灰、硅钙等碱性调理剂改良酸化土壤。重点区域:合肥、六安和芜湖等市为节钾重点区域;除合肥、池州和黄山外,我省大部分地区水稻均需要增加磷肥施用量,以六安、安庆和蚌埠需求量大。

   玉米节肥。施肥原则:减氮、节磷、稳钾,配合施锌等中微量元素,试验推广缓释肥。主要措施:重点推广高效缓释肥料和水肥一体化技术,加大秸秆还田量,推广配方肥、增施有机肥。普及玉米种肥同播技术,推广苗期机械追肥。重点区域:宿州、阜阳和亳州等市为节氮重点区域。宿州和亳州节约磷肥潜力较大;而我省玉米钾肥施用量需要增加。

   蔬菜、果树节肥。施肥原则:减氮、稳磷、增钾,有针对性施用硫、钙、锌、钼等中微量元素,增加有机肥的投入。主要措施:蔬菜、果树注重有机无机肥配合,有效控制氮磷肥用量;设施农业应用秸秆和调理剂等改良盐渍化土壤;使用石灰等调理剂改良酸化土壤,发展果园绿肥。利用钙镁磷肥、石灰、硅钙等碱性调理剂改良酸化土壤,高效经济园艺作物推广水肥一体化技术。重点地区:砀山、萧县、埇桥、灵璧、谯城、蒙城、临泉、阜南、怀远、五河、肥东、怀宁、无为、和县等。

   四、重点任务

    (一)推进测土配方施肥。创新技术推广方式,加快成果应用,在更大规模和更高层次上推进测土配方施肥。一是拓展实施范围。在巩固基础工作、继续做好粮食作物测土配方施肥的同时,扩大在设施农业及蔬菜、果树、茶叶等经济园艺作物上的应用,基本实现主要农作物测土配方施肥全覆盖。二是强化配方肥推广。充分调动企业参与测土配方施肥的积极性,筛选一批信誉好、实力强的企业深入开展合作,按照“按方抓药”“中成药”“中草药代煎”“私人医生”等四种模式推进配方肥进村入户到田。三是创新服务机制。积极探索公益性服务与经营性服务结合、政府购买服务的有效模式,支持专业化、社会化服务组织发展,向农民提供统测、统配、统供、统施“四统一”服务。创新肥料配方制定发布机制,完善测土配方施肥专家咨询系统,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助力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四是推进区域减肥示范。结合绿色种植模式,集成配套推广高效节肥新技术新产品,每市确定一个农业县,全省每县(市、区)确定一个乡(镇),建立化肥减量达标综合示范区,探索减肥有效途径。布置肥料利用率试验,验证区域性节肥减肥的实际效果。

    (二)推进施肥方式转变。充分发挥种粮大户、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的示范带头作用,强化技术培训和指导服务,组织推广先进适用技术示范,促进施肥方式转变。一是推进机械施肥。按照农艺农机融合、基肥追肥统筹的原则,加快施肥机械研发,因地制宜推进化肥机械深施、机械追肥、种肥同播等技术,减少养分挥发和流失。二是推广水肥一体化。结合高效节水灌溉,示范推广滴灌施肥、喷灌施肥等技术,促进水肥一体下地,提高肥料和水资源利用效率。三是推广适期施肥技术。合理确定基肥施用比例,推广因地、因苗、因水、因时分期施肥技术。因地制宜推广小麦、水稻叶面喷施和果树根外施肥技术。

    (三)推进新肥料新技术应用。立足农业生产需求,加强科研、教学、推广、企业合作。一是加强技术研发。组建一批产学研推相结合的研发平台,重点开展农作物高产高效施肥技术研究,速效与缓效、大量与中微量元素、有机与无机、养分形态与功能融合的新产品及装备研发。二是加快新产品推广。示范推广缓释肥料、水溶性肥料、液体肥料、叶面肥、生物肥料、土壤调理剂等高效新型肥料,不断提高肥料利用率,推动肥料产业转型升级。三是集成推广高效施肥绿色种植模式。结合高产创建和绿色增产模式攻关,按照土壤养分状况和作物需肥规律,分区域、分作物制定科学施肥指导手册,集成推广一批高产、高效、生态施肥技术模式。

   (四)推进有机肥资源利用。积极探索有机养分资源利用的有效模式,加大支持力度,鼓励引导农民增施有机肥。一是推进有机肥资源化利用。支持规模化养殖企业利用畜禽粪便生产有机肥,推广规模化养殖+沼气+社会化出渣运肥模式,支持农民积造农家肥,施用商品有机肥。二是推进秸秆养分还田。推广秸秆粉碎还田、快速腐熟还田、过腹还田等技术,研发具有秸秆粉碎、腐熟剂施用、土壤翻耕、土地平整等功能的复式作业机具,使秸秆取之于田、用之于田。三是因地制宜种植绿肥。充分利用江淮丘陵冬闲田和南方茶果园土肥水光热资源,推广种植绿肥。引导农民施用根瘤菌剂,促进花生、大豆和苜蓿等豆科作物固氮肥田。

   (五)提高耕地质量水平。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完善水利配套设施,改善耕地基础条件。实施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行动,改良土壤、培肥地力、控污修复、治理盐碱、改造中低产田,提高耕地地力等级。力争到2020年,耕地基础地力提高0.5个等级以上,土壤有机质提高0.2个百分点,耕地酸化、污染等问题得到有效控制。提高耕地基础生产能力,确保在减少化肥的同时,保持粮食和农业生产稳定发展。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省农委成立委领导任组长的化肥使用量零增长行动协调指导组,委内相关处、局和站负责同志为成员,省土壤肥料总站负责具体工作。各市、县(区、市)成立由农委(农业局)负责人任组长的推进落实领导小组,加强财政、农垦、劳改监狱部门的协调,推进各项措施落实。

    (二)上下联动推进。结合实施延伸绩效考核,建立上下联动、多方协作的工作机制,强化责任、整合力量、加强督查。充分发挥教学科研机构和行业协会的技术信息优势,鼓励开展技术推广、政策宣传、技术培训、服务指导等工作。

    (三)完善扶持政策。加强与发展改革、财政等部门的沟通协调,扩大测土配方施肥、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项目规模,支持秸秆还田、绿肥种植、增施有机肥和水肥一体化、机械施肥等技术推广。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适度规模经营提供科学施肥服务,对其施用有机肥、配方肥、高效缓释肥料予以补助。积极争取金融、保险、税收等政策,支持化肥使用量零增长行动开展。

    (四)强化技术支撑。省农委成立化肥使用量零增长行动专家指导组,提出具体技术方案,开展指导服务。落实好化肥减施综合技术研发重大专项。推动建立全省肥效监测网络,完善肥料使用调查统计制度,及时、准确掌握肥料使用和效应评价数据。市、县各级农业部门也要成立相应的专家团队,围绕化肥使用量零增长行动开展技术指导服务。

    (五)加强宣传培训。开展“科学施肥进万家”主题宣传活动,利用广播、电视、报刊、互联网等媒体,大力宣传科学施肥知识,增强农民科学用肥意识,营造良好社会氛围。结合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工程、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素质提升计划,加强新型经营主体培训力度,着力提高种粮大户、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科学施肥技术水平。

 

 

 

 

安徽省粮食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及

节药行动实施方案

 

为推进全省农业发展方式转变,有效控制农药使用量,保障粮食安全、农业生产安全、农产品质量安全和生态环境安全,促进我省粮食作物病虫害可持续治理,特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思路

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植保方针,树立“科学植保、公共植保、绿色植保”理念,以专业化统防统治为抓手,强化重大病虫监测和预警,运用生态调控、物理控害、生物防治技术,减少农药使用。推广以现代绿色植保技术为重点的防治技术创新和集成,提高病虫防治效益,切实提升重大病虫害绿色防控能力与水平,将病虫为害损失控制在经济允许水平之下,保障粮食安全、农业生产安全、生态安全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目标实现。

二、基本原则

一是坚持减量与保产并举。在减少农药使用量的同时,提高粮食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水平,做到病虫害防治效果不降低,促进粮食生产稳定发展,保障有效供给。

二是坚持数量与质量并重。在保障粮食生产安全的同时,更加注重质量的提升,推进绿色防控、统防统治和科学用药,保障粮食质量安全。

三是坚持生产与生态统筹。在保障粮食和农业生产稳定发展的同时,统筹考虑生态环境安全,减少农药面源污染,保护生物多样性,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四是坚持节本与增效兼顾。在减少农药使用量的同时,大力推广新药剂、新药械、新技术,做到保产增效、提质增效,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

三、总体目标

根据我省粮食作物农药使用的实际情况,分三个阶段实施绿色防控及节药行动,确保我省实现到2020年农药使用量零增长的总体目标。

第一阶段:2015-2016年。在粮食主产区,继续建设病虫监测区域预警站,充实全省粮食作物重大病虫害监测网点,建设水稻、小麦、玉米重大病虫害绿色防控实用技术试验示范区。实现主要农作物绿色防控技术覆盖率达24%,专业化统防统治覆盖率达33%,农药利用率达36%,农药使用量增长率控制在1%以内。

第二阶段:2017-2018年。健全全省粮食作物重大病虫害监测网络体系,集成病虫害绿色防控、农药减量控害和作物全程解决方案三大技术模式。实现主要农作物绿色防控技术覆盖率达27%,专业化统防统治覆盖率达36%,农药利用率达38%,农药使用量不增加。

第三阶段:2019-2020年。粮食作物全面推广应用病虫害绿色防控、农药减量控害、作物全程解决方案三大技术模式。实现主要农作物绿色防控技术覆盖率达30%,专业化统防统治覆盖率达40%,农药利用率达40%,农药使用量减少1%以上。

四、技术路径

根据粮食作物病虫害发生危害的特点和预防控制的实际,坚持综合治理、标本兼治,重点在“控、替、精、统”四个字上下功夫。

一是“控”,即控制病虫发生危害。应用农业防治、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等绿色防控技术,创建有利于作物生长、天敌保护而不利于病虫害发生的环境条件,预防控制病虫发生,从而达到少用药的目的。

二是“替”,即生物农药、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替代高毒高残留农药,大中型高效药械替代小型低效药械。大力推广应用生物农药、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替代高毒高残留农药。大务推广应用现代植保机械,替代跑冒滴漏落后机械,减少农药流失和浪费。

三是“精”,即推行精准科学施药。重点是对症适时适量施药。在准确诊断病虫害并明确其抗药性水平的基础上,配方选药,对症用药,避免乱用药。根据病虫监测预报,坚持达标防治,适期用药,避免盲目加大施用剂量、增加使用次数。

四是“统”,即推行病虫害统防统治。扶持病虫防治专业化服务组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大规模开展专业化统防统治和绿色防控融合,推行植保机械与农艺配套,提高防治效率、效果和效益,解决一家一户“打药难”“乱打药”等问题。

五、技术措施

(一)强化病虫监测预警

一是完善全省病虫监测预警体系。加强县、乡两级病虫测报基点建设,稳定现有病虫调查基点,提高基点自动化、智能化病虫监测程度,形成科学的病虫监测网络体系。加强测报技术人员培训,打造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监测队伍。二是突出抓好重大病虫监测预警。强化省、市、县三级病虫预报会商制度,重点对迁飞性害虫、流行性病害和重大内源性害虫监测预警,病虫常年发生区加强监测会商分析,准确掌握发生动态。三是及时发布病虫预警信息。实行重大病虫发生和防治信息周报制度,关键时期实行一周两报制度,确保重大病虫监测预警信息准确及时发布。四是大力提升病虫监测预警信息化装备水平。结合实施植保工程建设等项目,重点建设一批自动化、智能化田间监测网点,配备自动虫情监测灯、自动计数性诱捕器、病害智能检测仪等现代监测工具,实行数字化监测、网络化传输,可视化预报,试验应用物联网等先进技术,提高监测预警的时效性、准确性和到位率。

(二)强化绿色防控技术示范推广

一是建立病虫害绿色防控示范区。2015年在水稻、小麦、玉米等粮食作物上建立病虫害绿色防控示范区,每个示范区核心面积2000亩,辐射推广面积1万亩。全省水稻产区各县(市、区)都要建立绿色防控示范区,小麦、玉米示范区建立在粮食绿色增产模式攻关示范县。主要推行灯诱、性诱、色诱、食诱“四诱”措施,优先选用生物农药或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开展绿色防控技术体系的集成创新,通过产业化带动绿色防控可持续发展。二是建立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与绿色防控融合推进示范区。2015年在水稻(无为县、肥西县、长丰县、金寨县、寿县、含山县、宁国市、贵池区)、小麦(埇桥区、颍东区、凤台县)、玉米(蒙城县、萧县、太和县、临泉县)作物上,创建15个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和绿色防控融合推进示范基地,示范带动大面积推广应用。每个基地示范面积1万亩以上,辐射带动10万亩。三是集成粮食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模式。通过试验示范,摸索绿色防控有效组织形式和集成全程绿色防控解决方案模式,总结并集成出适应不同生态区域水稻、小麦、玉米重大病虫绿色防控及节药技术模式。四是开展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培训和宣传工作。

(三)推进统防统治与绿色防控融合

一是扶持防治组织。积极争取各级财政经费与政策支持,在粮食主产区扶持一批有规模、有装备的大型病虫防治专业化服务组织,提升植保机械装备水平,开展病虫害统防统治和应急防治,提高防治效率、效果和效益。二是推进统防统治整体发展。粮食绿色增产模式30个攻关重点示范县、40个攻关示范县和其它地区要分别建立3个、2个和1个统防统治与绿色防控融合示范区,每个示范区示范面积1万亩。专业化统防统治与绿色防控融合推进示范区要优先在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服务组织发展,积极抓好整村、整社、整乡统防统治推进样板,推进病虫害统防统治与绿色防控融合整体发展。三是创新服务方式。以拓展服务内容、扩大服务范围、提高服务质量为重点,建立不同层级的病虫防治专业化统防统治与绿色防控融合推进服务示范组织,规范管理,提升统防统治服务能力和效果,引领统防统治与绿色防控融合向更大范围更高层次发展。

(四)实施科学安全用药

一是启动农药使用情况调查。开展全省粮食作物病虫害防治农药使用情况调查与监测,掌握农药使用基本情况。通过试验示范,筛选出最佳防治药剂。发挥植保体系和网络优势,推广一批科技含量高、防治效果好的低毒低残留农药。二是实施农药减量控害试验示范。在粮食作物上开展农药减量控害试验示范,采用植物免疫诱抗技术、喷雾助剂辅助技术、静电喷雾技术等措施减少农药用量。三是开展病虫抗药性监测与治理。组织开展主要病虫害抗药性监测,指导抗性严重地区开展药剂品种的更换,从根本上解决用药量大、成本增加、打药次数增多、防治效果差的问题。开展科学安全用药技术宣传培训与指导。

(五)推广新型植保机械

一是加快推广新型植保机械应用步伐。水稻种植区重点推广中小型自走式喷杆喷雾机和手推式多喷头施药机械,小麦、玉米种植区重点推广大中型自走式喷杆喷雾机等。积极示范推广植保智能机器人、无人植保机、热力烟雾机、固定翼飞机等高效植保机械。加快淘汰手动喷雾器,有计划淘汰背负式机动喷雾器,做好植保施药机械换代。二是测试各类植保机械农药利用率。掌握不同种类植保机械的工作性能和作业效率,进行优化组合,全面提高农药利用率。

六、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各地要强化植物保护公共服务职能,落实重大病虫害防控属地管理责任,加强组织领导,确保各项防控措施落到实处。省、市、县(市、区)三级要在已成立的农作物重大病虫害防控指挥部统一领导和协调下,明确各相关部门职责,合力搞好病虫害防治。各级农业行政主管和技术部门要切实承担起应有的责任和义务。重大病虫区域性发生时,以当地指挥组织防治为主;重大病虫跨区域严重发生时,由省指挥协调、部署防治,各地具体组织实施。

(二)加强病虫监测。各地要切实加强粮食作物重大病虫监测预警工作,规范开展病虫调查,及时准确发布重大病虫发生趋势预报。大力推行病虫发生趋势可视化预报。建立病虫发生防治定期汇报和重大病虫防控工作通报制度。同时,要跟踪因种植品种、农业结构调整造成的病虫害发生新情况,遇重大情况及时研究并做出预报。

(三)扩大宣传指导。各地要充分利用电视、手机短信、广播、语音电话、网络、明白纸、防治现场会等形式,结合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等项目,大力宣传普及绿色防控及节药行动相关措施和技术。在病虫防治关键时期,组织农技人员深入田间地头,进行现场技术指导,引导农民科学防控重大病虫害,切实提高病虫防治质量和效益。

(四)争取经费投入。今年省委省政府一号文件支持绿色增产模式攻关示范工程。各地要积极寻求财政支持,争取将农作物绿色增产模式研究与示范经费列入当地财政预算,加大资金投入,确保粮食作物绿色防控及节药行动有效开展。

(五)加强农药市场监管。要切实加强农药市场的监督管理,集中开展农药管理及使用专项整治行动,加大查禁力度,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农药行为,净化农药市场,保护农民利益。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