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农业现代农资现代推广
现代农业是发展方向
发展现代农业是建设新农村的首要任务,通过发展现代农业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和管理民主,其本质是发展农业生产力,实现农业现代化。
整体来说,现代农业就是贸工农一体化、产加销一条龙的多功能、可持续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是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核心是“资源节约、环境友好”。要实现现代农业,需要现代物质条件装备、现代科学技术改造、现代产业体系提升、现代经营方式推进、现代新型农民发展、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对于现代农业的衡量标准,主要是:实现农业“三化”(水利、机械、信息),提高农业“三率”(土地产出、资源利用、劳动生产),增强农业“三力”(抗风险、国际竞争、持续发展)。
在实现现代农业的发展模式上,不同的国家因为国情不同,所以有着不同的发展道路。美国为劳动节约型,地多人少,机械技术主导,主要是提高效率;日本是土地节约型,地少人多,生物技术主导,提高单产;西欧是中间类型,机械技术与生物技术并重,生产技术现代化与生产手段现代化并举。
在我国国内,也有着不同模式的探索。龙头企业带动型:公司+基地+农户等;特色农业主导型:地域特色,产品特征;规模经营推动型:土地集约,规模发展;科技园区驱动型:科、教、推基地;农业设施支撑型:设施农业,技术密集;休闲观光拉动型:绿色环保,生态高效。
就我国目前的情况来说,建设现代农业主要推进“四个转变”:农业生产方式由数量型向质量与效益型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由资源消耗型向资源节约与环境友好型转变,农业经营方式由分散型向规模集约型转变,农业劳动者由传统农民向新型农民转变。最终实现农业的“四化”:规模化发展、标准化生产、集约化经营、专业化服务。
现代农资是农业发展的必然要求
目前我国农资的应用存在诸多方面的问题。比如:化肥的利用率比较低。据统计,目前我国化肥利用率为30%,比发达国家低20%,主要原因是化肥剂型单一,施肥技术落后,科学施肥意识淡薄。农药利用率也比较低,作物利用率只有30%,比发达国家低20%-30%;原因是:药械技术性能差、雾化不均匀、跑冒滴漏现象严重,95%的药械为60年代的小型手动老产品,其中的80%有跑冒滴漏现象;综防技术到位率低,安全用药意识淡薄。肥料利用率低,除了增加生产成本,还污染了生态环境。
发展现代农资就成为发展现代农业的必然要求。所谓现代农资,就是发展方式由注重效益转向效益与效率并重,生产方式由注重数量转向数量与质量并重,推广方式由推广产品转向产品与技术并重,营销策略由营销产品转向产品与品牌并重的农资发展模式。
根据我国目前农资的发展特点和现代农业的要求,现代农资需要朝着“三化”的方向发展:
产品“绿色化”:品种高产、优质、高效、抗逆一体化;肥料复合、缓释、长效、绿色;农药高效、低毒、长效、绿色;农膜环保、降解技术“轻型化”。
推广“人本化”:生产、生活、生态;产前、产中、产后;技术、物资、信息;知识、技能、技巧相结合。
服务“专业化”:品种统一供应,苗木统一繁育,病虫统一防控,肥料统一配施,产品统一购销。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开展农作物重大病虫害统防统治“百千万”行动,通过病虫害专业化防治,降低防控成本15%-70%,提高防效10%-60%,增加产量5%-20%。
在目前的发展中,已经有比较成功的现代农资发展模式,测土配方施肥就是一个重要的发展方向。测土配方施肥补贴项目自2005年实施以来,国家共投资40多亿元,项目实现全覆盖;效果,测土配方施肥比常规施肥亩增产6%-10%,小麦亩均增产28公斤,早稻亩均增产26.7公斤。水肥一体化技术,就是灌溉和施肥联合运作的技术,也是一个重要的发展模式,根据作物需水需肥规律少量多次灌溉施肥,最大限度减少水、肥流失,提高水肥利用率和生产率。
现代农技推广是现代农业的有力支撑
要发展现代农业,不仅需要现代农资,还需要有现代化、创新化的农技推广模式。具体来说,就是要建立“一主多元”的农技推广体系。
一主多元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是指以中央、省、市、县、乡五级国家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为依托,农业院校、科研机构、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技术协会和涉农企业等多元化主体广泛参与的新型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其建设目标是:完善一个一主多元的农技推广体系;创新一套充满活力的多元推广机制;优化一套行之有效的多元推广方法;培育一支服务多元农技推广的队伍。
另外,现代农技推广体系不仅是组织模式创新,还是管理和发展模式的创新:要建立管理制度健全、职责任务明确、绩效评价公正、区域统筹协调、多元合作推广的农技推广运行机制。现代农业推广体系只有达到合作共赢,才能实现持续发展,具体就是要绩效挂钩、风险共担、利益分享、和谐发展。
为此,我们应该做到以下四点:
第一,要加强组织协调。在组织方面:各级领导要高度重视、转变观念,提高认识,广泛吸纳“一主多元”农技推广体系的各方人员,建立全国性的协调结构,统筹全局,制定出全面合理的国家推广发展战略规划。在协调方面:精心组织,明确责任,积极营造发展多元化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良好氛围。
第二,加大支持力度。包括基础设施建设、工作条件改善、人才队伍培育、项目经费支持。
第三,要完善法规政策。在政策方面:抓紧研究制定出台支持多元化推广服务等方面的政策,如出台相应的政策吸引社会各界的投资和捐助农技推广事业,尤其是有条件的涉农企业的参与,逐步形成以政府投入为主导,以企业投入为主体的多渠道融资投资机制。在法规建设方面:尽快修改《农业技术推广法》,并制定相应的《实施条例》,把一切符合国情、有利于农技推广事业发展的做法、政策、措施以法律的形式稳定下来。
第四,要强化宣传引导。具体就是要充分发挥示范的辐射作用,典型的带动作用,舆论的引导作用,最终营造出全社会普遍了解、社科认识、大力支持、合力推进多元农技推广发展的良好氛围。
希望通过多元化的农技推广体系建设,最终实现:推广理念人本化、推广内涵全程化、推广服务专业化、推广手段科技化、推广行为法制化。■
农业部全国农技推广服务中心主任 夏敬源
作者:刘学胜 来源:《中国农资》杂志
- 上一篇: 农药“十二五”:以务实的态度全面提升农药产业 下一篇: 2011 我国化肥产业走向何方?